乔石逝世 女儿:困境中的人生导师(3)
2015-06-14 18:57 中国新闻周刊
患难中感受到母爱
1970年,中联部五七干校迁址河南沈丘,我和二哥随爸爸妈妈搬到了河南干校。看着爸爸妈妈每天从事着繁重的体力劳动,艰苦地生活着,我第一次想到,要体谅他们,不应该再给他们添麻烦了。
那段日子,我们一家四人住在一个屋檐下的时间并不多。爸爸妈妈先后被安排去林场劳动,分别住在十几人一间的男、女集体宿舍。二哥去了沈丘县城上中学。留下我一人,驻守新安集镇大本营的两间茅草屋,以便就近上小学。
我一人住在只有纸糊的窗、没有门锁的茅草房里,妈妈非常担心,但也无能为力,只好一边为我打气、壮胆,一边教我挑水、生火、做饭,以及保护自己的基本技能。
家里有一辆从北京带去的 牌26型自行车,学校没课时,我就骑上一个小时,去林场看望爸爸妈妈。白天,妈妈在地里干活儿,我就在一旁“帮忙”、添乱。晚上,就挤在妈妈集体宿舍的通铺上,俩人睡一个铺位。
在妈妈身边的那些日子,完全消融了我小时候的陌生感。那是我跟妈妈最亲密的时光,我的记忆中留下了很多温馨的画面。
妈妈不会骑自行车,我就很逞能地骑车带她回家。遇到过水渠上坡时,因为我人小,身体轻,又没有力气压住车把,车子的前轮常会离地翘起,被路人当耍杂技地看:“哈!一个小的,带着个大的!”
也是在那段时间,从小远离妈妈怀抱的我,终于有了机会,感受到妈妈深深的爱。也是因为这段患难经历,妈妈成了我生命中最亲密、最信任的人。
乱世中尽力
给我们创造受教育的机会
1965年我到北京时,本是计划秋季入学,但是因为我生日晚,北京对入学年龄卡得严,没有上成,只得再等一年。妈妈看我在幼儿园学不到什么知识,就督促姐姐开始在家教我小学课程。
一年后,我本该上学了,不想文革爆发,学校都停课“闹革命”了。在文革战火还没烧到我们家之前,妈妈鼓励我在家读书。记得那时,我读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欧阳海之歌》。
[责任编辑:莫小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