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几座水库中,密云水库的规模是比较大的。周恩来花费的精力也是比较多的。所以他要把自己的骨灰撒进密云水库。
三把骨灰撒天津,津门起步闹革命
周恩来的第三把骨灰撒在了天津海河入海口。天津是我国华北最大的港口城市,1913年春,因四伯父周贻赓从沈阳调天津任长芦盐运司榷运科科员,周恩来也随四伯父来到天津,并且于那年暑假后考入仿欧美办学风格的私立南开学校。从此,他与天津结下不解之缘。
周恩来曾在天津先后读书五年多;他曾在天津组织领导反帝反封建的斗争,组织青年进步革命团体“觉悟社”;他还曾在天津因投身“五四”爱国运动遭反动当局逮捕坐牢达半年之久,那是他一生中唯一一次失去自由;他在天津结识了许多仁人志士和亲密战友,特别是结识了他后来的另一半邓颖超同志。
天津,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他革命起步的地方,也是他多次涉险的地方,还是他与他的另一半相识、相交、相知的地方。因此他对天津就多了一分情感和热爱。
四把骨灰撒滨州,亲山亲水报母亲
周恩来的最后一把骨灰是撒在山东滨州黄河入海口的。
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周恩来生前无数次表达过他对母亲的热爱和怀念。无论是他在天津坐牢期间写下的《念娘文》(该文现已失传),还是他留学日本记下的念娘日记,都无不充满对生他、抚育他成长的母亲的感激之情。
周恩来12岁离家,从读书追求革命真理到投身无产阶级革命和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未能再回故乡一趟,“想来母亲坟前已白杨萧萧,而我却痛悔亲恩未报。”他期望死后将骨灰撒进“母亲河”,以报答生他、养他的母亲;同时,祖国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他回归了母亲河,也就回归了大地,回报了祖国。
周恩来生前曾说过:“人生来是为人民服务的。生前的工作、劳动是为人民服务,死后骨灰撒在祖国的山水大地上,落在山头田野的,可以作为植物的肥料,落在水里的可以喂鱼虾,营养水生植物,还在继续为人民服务。只有这样,人类才是生生不灭的。”这是周恩来的贴身卫士韩福裕1991年10月25日亲口对笔者讲述的。
热2024-07-12
热2024-07-12
热2024-07-11
热2024-07-11
热2024-07-11
热2024-07-11
热2024-07-08
热2024-07-06
热2024-07-06
热2024-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