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创新农业经营主体 看安徽如何“统”

2013-02-12 21:51  川北在线编辑部

  “现在仅小岗村像我这样种30多亩地的家庭还有几家,我家还能种更多,我正找其他村子,看能不能再包一点,就我们县,全县多数耕地都可以由专业户来种。”1月13日,在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自称种粮“小户”的42岁李中山骑着摩托车给同村姨姐家送水果。在他看来,现在农村人口减少,真正种地的人就是像他这样的种地能手和种地大户。“这样对国家、对个人都有好处。”

  “你种地多,有肉吃;我们种地少,同样也有饭吃。”见其李中山“刹不住”,他姨姐韩红霞插话说,她家10亩多地,有7亩被村里征作宅基地,余下3亩左右自家种。“地少了,但可以保证口粮,6口人,只有我和老伴及孙女常住,孙女上幼儿园,就和老伴一块儿到村里干点小活,一天挣60块钱,里外不耽误。”

  记者调查发现,李中山和韩彩霞在安徽农村很有代表性。安徽农业经营日益走向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农业经营体系创新如火如荼。

  中、小“大户”成为种粮主体

  李中山告诉记者,他流入的土地一亩850元/年。而韩彩霞告诉记者,抛掉各项成本,她家一亩地一年两季年景好的情况净收入不过1000元。“不租出去,一是年纪大了,去不了外地打工也不能进城生活,并且在附近有零工可打。二是,一旦打不到工,还有一点地,吃的粮食够了,心里安心,多收一点少收一点不重要。”

  记者调查发现,韩彩霞们不在少数,她们一个共同特征是:45岁以上,因为年龄较大,种的是能够省时省力的大田作物,且多由孩子们在农忙时期返乡帮助耕种。当地二三产业发展水平不高,距离县城较远,因乡镇企业受宏观经济影响较大,企业经常发生停工甚至倒闭,所以他们在理智与感情上选择保有土地,不愿意流转,认为拥有土地比较安心,土地对于他们,最重要的功能是提供生活基本口粮,能否增加收入并不重要。

  “近年来,国家对土地承包政策进行了一系列巩固和调整,土地流转越来越规范,加之国家惠农政策不断加大,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部分农民有惜租心理,虽然租金也逐年增加,但如想一定规模化流转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力,而分散经营不利于机械化操作,这是制约种粮大户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安徽省农委副主任刘永春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专访时说。

  安徽庐江县农委副主任邓本宜接受采访时说,从庐江实际看,少数种粮大户想扩大规模,却受资金困扰,目前金融信贷政策难以满足种粮大户的需求,缺乏融资渠道,部分大户因缺乏资金,难以提升装备水平和扩大生产规模,致使生产水平徘徊不前,发展不快。此外,农田水利处于长年失修状况,给种粮大户在生产上带来很多不便,不利于规模扩张。“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影响农业机械化生产,是阻碍规模种粮的另一重要因素,比如庐江县南部,丘陵和山区,想大规模耕种都不可能。”

[责任编辑:毛青青]
分享到:
资讯 区域 市州 读报 宠物 观点 科技 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