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时代美术馆公众号截图
渐渐的,我们进入了一个“自媒体”的时代,艺术传播的方式也在悄然改变。打开手机,我们每天都会看到各种和艺术有关的公众号在推送内容:从本城展览信息,到艺术家深度访谈,从艺术与时尚的跨界,到历史与收藏的钩沉……它们往往图文并茂,还插入短小的视频,语言活泼可爱,读起来毫不费力,让你觉得“同样的事用艺术的角度看真的就不太一样了”,“艺术这东西其实还挺有趣”。
艺术自媒体建立的这种“日常连接”,正在成为当前艺术界不容忽视的力量。1月9日,由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与微信公众号“打边炉(d-b-l)”共同主办的“日常连接与艺术主张——艺术自媒体论坛”在广美美术馆一楼报告厅举行,来自全国的近十家具有影响力的艺术自媒体齐聚一堂,讨论艺术自媒体的知识生产、机构化与去机构化等问题。
机构的宣教延伸?
个人的艺术自留地?
——艺术自媒体彼此大不同
同为艺术自媒体,大家关注的角度其实差距非常大,先不说主要关注传统书画、杂项收藏领域的公众号,就算是主要关注“当代艺术”这个领域的艺术自媒体,彼此之间的定位风格与工作方式也各不相同。它们有的是美术馆或美术机构在“公共声音场”的另一种发声,有的是纯粹由个人兴趣建设的“艺术观察站”;有一些定位于整理散落在网络边边角角里的文献,另一些希望推荐青年艺术家给大众、给市场认识。
如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时代美术馆等公共美术馆或独立美术馆,在“自媒体”方面的思考已经有了系统的尝试。在做主题发言时,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自媒体代表尹冉旭说,在常规展览活动以外,他们编辑出版了以书代刊的《大学与美术馆》,也有独立的官方网站、微博平台,对于博物馆、美术馆与新的应用技术、新媒体之间的关系,他们一直有某种紧迫感,也曾想开发APP来进行在移动终端如手机、平板电脑上的传播。2014年,美术馆经过反复讨论之后,决定正式使用微信公众号来替代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