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张慧来说,目前的瓶颈是“搜集到别人没有发布过的内容越来越不容易”,而对刘婷来说,最大的困难是缺钱。有限的财政拨款完全不足应对支付文章、插画、设计师的稿费,她自称目前主要靠理想和友情在支撑。“其实在这一年里,有人找我们做广告,也有人想投钱,然而我深知收了钱就不能自由自在地说话了,所以拒绝了,平台的公正性和独立性是更重要的。”
广州有个独立艺术自媒体“艺术维C”,创办者陈晓勤告诉我,她也曾经遇到了相同的困境。在投资与内容方面所需要作出的妥协之间权衡之后,她还是选择了后者,她觉得艺术自媒体造血的方式可以有很多。目前,她走的是另一条道路,在致力于将艺术生活化的同时,将那些市场价格相对比较低的青年画家推荐给她的读者。“在做好知识生产之后,你就会吸引到具有艺术欣赏愿望的固定读者群,他们信赖你的眼光和推荐,然后你就可以做一些事,帮助那些 的、但还没有被市场被资本看到的年轻的艺术家。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读者在这里找到了喜欢的作品,它们真的不贵,却真的特别能鼓励到青年艺术家。我想这就是艺术维C这个平台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微访谈
对于艺术自媒体,工作在一线的艺术批评家、策展人们也有话说。记者专访了《美术文献》杂志主编胡震与策展人、广州美术学院教授樊林,倾听他们的观点。
胡震:我们应该面对这个时代言说的方式
记者:你怎么看待这一年来艺术自媒体的活跃?
胡震:自媒体是未来的一个趋势,不知道他能不能最终取代我们的纸媒,但我觉得在未来的话应该是大家越来越关注的。在今天,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自媒体是一个碎片阅读的工具,同时也是通过阅读“朋友圈”来关联世界的言说、行动与思考的工具,可以说它改变了阅读的情境。因此我们会看到越来越多的自媒体写作形成一定的吸引眼球套路,这无疑都是工具的更新所带来的。当然,它也是平台,因为它不只是阅读,不只是展示,还有互动,还有联合,也可以生成新的动力。
记者:你关注过一些艺术自媒体吗?
胡震:我关注了打边炉、小箱子字幕组、以及各个美术馆做的微信公号,自己也在考虑用自媒体做一些事情。
记者:你怎么看待微信平台的生命力?有人认为它与BBS、微博等模式一样都会热一阵就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