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小剧场戏剧的源流与嬗变(2)

2012-12-19 21:37  川北在线综合报道

  北京艺专第一届学生谢兴等人毕业后,认为西方 的剧作家、导演、演员皆是从小剧场起家,中国的小剧场戏剧无需反职业化,职业化的小剧场戏剧运动对于中国戏剧实有重要意义,因此决意“从速打开那藏有实验的锄之小剧场”[3],他们组织职业的小剧场戏剧演出团体,曾在京津两地举行巡演。

  1929年10月,余上沅、熊佛西等拟定的《北平小剧院简则》公布,拟模仿美国加州的“协会小剧院”,对外招收赞助会员,推进小剧场运动。1930年5月北平小剧院召开成立大会,北大、燕大、清华各校的名教授多有加入或赞助。从1930到1933年,北平小剧院先后举行过5次公演。实际上,它仅仅是如余上沅所言,一个“研究戏剧的中心”,没有实体剧场,公演《伪君子》、《压迫》、《醉了》、《茶花女》等剧时,都是租用北平艺术学院礼堂或者协和礼堂,而余上沅与许地山合租的林长民故居的大房子,就成为了北平小剧院的活动场地。

  小剧场戏剧不仅在北京一地潜滋暗长,在上海也蓄势待发。1927年冬,田汉和他领导的南国社,开展了一次名为“艺术鱼龙会”的别开生面的小剧场戏剧活动。“演出场地是由一间西式洋房的客厅改建的,看上去像一个有钱人家的大窗户,整个舞台面积只有十五平方公尺,座池只能容纳八十名(一说五、六十名,本文作者注)左右的观众。但同学们高兴地称之为我们的‘筑地’(指日本的筑地小剧场)并发出宣言:‘以挣扎苦斗之精神,求新戏剧艺术之建设,因以促成全中国剧坛之革命’”。[4]这次为期一周的演出,其中的主要剧目皆出自田汉之手,如经他翻译的日本菊池宽的《父归》,经其创作的《生之意志》、《江村小景》、《苏州夜话》、《名优之死》等。1929年,孙师毅写了《南国艺术学院小剧场》[5]一文,指出,他们的小剧场戏剧是“革命的艺术”与“艺术的革命”结合的产物。

  20世纪30年代,随着民族危机的加剧,反日情绪高涨,在戏剧创作中,也有一批小剧场戏剧出现,如陈鲤庭的《放下你的鞭子》、洪深的《咸鱼主义》、适夷的《S.O.S》等。特别是《放下你的鞭子》不仅演到了美国白宫,而且在抗战时期成为久演不衰的街头剧。

  二、重生与蔓延

  1949年以后,小剧场戏剧的发展一度停滞,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为了挽救大剧场戏剧的危机,戏剧界同人重提小剧场戏剧并且开始了大胆的艺术尝试。

  1982年9月19日,在北京人艺一楼排练室,由高行健、刘会远编剧、林兆华导演的《 信号》以其别开生面的演出,开启了新时期小剧场戏剧运动的先河。导演林兆华声称此剧是“新样式的戏”,而编导者“对构成话剧的基本因素和表现方式做了调整和变异,把构成剧情的中心事件的描述降到次要的地位……让起辅助作用的灯光、音响、道具等直接参与角色活动,在揭示人物内心世界,促进人物关系变化中起到被称为‘第六角色’的作用……《 信号》以小剧场的演出方式、制作结构和舞台语汇、别具匠心的样式创新而引人注目。”[6]在话剧危机不断加剧的上世纪80年代中晚期,小剧场戏剧的探索,反映了一代戏剧同人奋进求索的锐气和不懈努力。

[责任编辑:毛青青]
分享到:
资讯 区域 市州 读报 宠物 观点 科技 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