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小剧场戏剧的源流与嬗变(7)

2012-12-19 21:37  川北在线综合报道

  30年来,小剧场戏剧已经不再是小众、先锋的代名词,而成为都市流行文化之剧场消费的主流样式,尽管实验的精神依然在小部分演出之中延续,但是多了种现代性的当下、短暂、过渡、转瞬即逝的况味;曾经以反商业自居的小剧场戏剧,在“白领”、“爆笑”、“减压”的商业标签下,谋求着卖点的预热和利润的增加;翻新与求变的追逐,在流行文化的大潮中随波扶摇,或许这就是社会的现代性在戏剧艺术上的表现吧。

  注释:

  [1] 宋春舫:《小戏院的意义由来及现状》,《宋春舫论剧》(第一集),第57页。

  [2] 参见《戏剧》第1卷第1期,中华书局,1921年。

  [3] 谢兴:《小剧场运动与中国戏剧》,《戏剧与文艺》第1卷第6期,1929年。

  [4] 严肃:《南国社史论》,《中国话剧史料集》(一),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

  [5] 孙师毅:《南国艺术学院小剧场》,《南国的戏剧》,上海萌芽书店,1929年。

  [6] 《剧本》编辑部:《关于几个话剧的争鸣》,《剧本》1985年第2期。

  小剧场分为两种,一是所谓“黑匣子”剧场,一般附属于大剧场或具有相对固定的演出场所,舞台和观众席具有可变动性,可根据剧情需要伸缩延展,变成三面观众、四面观众,甚至是多视点观看的剧场。二是愈加灵活、甚至不规整的演出场所,如工厂厂房、仓库的一角,医院的病房、学校的教室、剧院的排练厅、酒吧、咖啡馆、舞厅等。在小剧场演出的戏剧,一般不顾及大剧场戏剧的庄严、整饰和华丽,布景比较简单,却非常在意观众对剧情的投入,力图最有效、最合理地展示戏剧演出者的艺术追求,并把观众对于艺术欣赏的热情充分地调动起来。

  在小剧场戏剧诞生之初,其鲜明的特点在于反主流、非商业,注重艺术的先锋性与实验性,这不仅表现为戏剧思想的前瞻性,而且表现为艺术手法的新锐性。因此,一些具有探索意义的现代主义戏剧,如易卜生晚年的象征主义戏剧、爱尔兰表现主义的《骑马下海的人》、法国荒诞派的《秃头歌女》等,就是从小剧场的戏剧实验中脱颖而出,以致风靡世界的。

[责任编辑:毛青青]
分享到:
资讯 区域 市州 读报 宠物 观点 科技 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