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小剧场戏剧的源流与嬗变(6)

2012-12-19 21:37  川北在线综合报道

  在新时期小剧场戏剧的发展脉络中,小剧场戏剧的先锋性、探索性一直或隐或显地出现在剧场之中,如牟森和他的“戏剧车间”出品的《关于〈彼岸〉的汉语语法讨论》(1993)、《与艾滋有关》(1994)、《零档案》(1994)等,陈明正导演的《美国来的妻子》(张献编剧,1995)、李六乙编导的《雨过天晴》(1998)、《非常麻将》(2000)、林兆华戏剧工作室出品的《故事新编》(2001)等。

  2004年9月,中国国家话剧院以“永远的契诃夫”为主题,在北京揭开了“国际戏剧季”的帷幕。此后每隔两年,中国国家话剧院都会在秋冬之际举办一次延续性的国际戏剧季,2006年的主题是“永远的易卜生”,2008年的主题是“永远的莎士比亚”,2010年的主题为“华彩亚细亚”,2012年的主题是“华彩欧罗巴”,以国家话剧院的 剧目,与来自国外的精彩戏剧进行交流,在演出中实现艺术对话,这其中每一届国际戏剧季,都有来自中外的多台小剧场戏剧参与其中,带给观众新奇的艺术感受和审美享受。

  2008年和2009年,“北京青年戏剧节”在成功举办了两届之后,在2010年的第三届,将戏剧节定名为“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邀请来自欧美和亚洲的 剧团来北京演出。迄今,“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已经连续举办了5届,它以介绍综合的、新锐的、探索的小剧场新的演出形式为目的,创造中外小剧场戏剧展示实力、相互交流、共同促进的艺术契机。

  21世纪以来,一些小剧场戏剧打破了傲世独立的先锋姿态,开始以平实的视角反映平民大众的世俗生活。北京人艺的小剧场戏剧演出一直比较活跃,其中一组剧目,因塑造了婚恋关系中的女性形象,反映了社会转型期亲情伦理关系的新特点,而受到人们的重视。如《第一次亲密接触》(2001)、《合同婚姻》(2004)、《我爱桃花》(2004)、《性情男女》(2006)、《有一种毒药》(2006)、《关系》(2009)等。这些戏都带有当下社会生活的特点,其中所涉及的情、爱问题,透过家庭这一最基本的社会结构的小窗口,在反映社会进步、意识更新的同时,反向思索了处在传统与现代的夹缝中的人们,他们情感的危机、灵魂的空茫和精神的困惑。

  21世纪以来,商业资本对戏剧的投入逐渐增多,一些独立制作人及其戏剧出品在数量上也逐年增长,民间的、商业的资本运营的小剧场戏剧,往往更多地关注市场效益,强调演出的现场娱乐性、通俗性,因此喜剧性的小剧场戏剧演出逐渐增多,如《翠花,上酸菜》(2001)、《想吃麻花现给你拧》(2003)、《有多少爱可以胡来》(2006)、《两条狗的生活意见》(2007)、《剩女郎》(2008)、《天生我怂我忍了》(2008)、《嫁给经济适用男》(2009)、《索马里海盗》(2009)、《隐婚男女》(2010)、《找个老婆先摇号》(2011)等剧。2011年,小剧场戏剧在北京已经进入普及期,几乎每天都有一部新剧目产生,全年有3500多场演出。

[责任编辑:毛青青]
分享到:
资讯 区域 市州 读报 宠物 观点 科技 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