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电影史上,将大量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有两个相对集中的时期。一个是上世纪20年代中国电影的草创时期。当时的中国电影才刚刚进入起步阶段,既没有专业的电影编剧,也没有现成的电影创作题材,一开始只能从舞台戏曲、文明戏和文学小说中寻找素材。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便与着文学有着不解之缘。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的老板任庆泰为庆祝京剧谭派艺术创始人谭鑫培而拍摄了这部戏曲片。虽然中国第一部电影没有直接改变自文学作品,但是《定军山》是中国传统的戏曲曲目,取材于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这也算是中国电影对于文学作品的一次间接改编了。直到1920年代,文学改编电影成为一股潮流。
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将文学小说改编成电影的应该是拍摄于1921年的《红粉骷髅》。这部电影是导演管海峰以一部外国侦探小说为蓝本改编而成的。《红粉骷髅》的大获成功,使早期的电影人看到了电影和文学“联姻”的美妙前景。而真正推动这种改编潮流的还是郑正秋根据当时鸳鸯蝴蝶派的一部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玉梨魂》。鸳鸯蝴蝶派是20世纪初在上海流行起来的一个文学流派,该流派热衷于描写才子佳人式的言情小说,深受当时年轻人的喜欢,发行量特别大。而《玉梨魂》的空前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鸳鸯蝴蝶派小说改编成电影的热潮。之后,许多导演纷纷将鸳鸯蝴蝶派小说,比如《空谷兰》、《梅花落》等改编成电影搬上银幕,都取得了很好的市场收益。
除了当时“才子佳人”式的鸳鸯蝴蝶派小说形成改编电影的热潮之外,将古典名著和侠义小说改编而成的古装武侠电影也同样风行一时。1920年代中后期,中国电影市场刮起了一股古装武侠片的商业浪潮。由大中华百合公司拍摄的《美人计》和民新公司拍摄的《西厢记》分别取材于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和元代杂剧,算是古装武侠片热潮开始时的佼佼者。之后取材于侠义小说的电影如《夜光珠》、《方世玉打擂台》、《儿女英雄传》等武侠片更是推动了这个热潮。然而,真正将改编武侠片推向高潮的是1928年明星公司拍摄的《火烧红莲寺》。这部电影3年拍摄了18集系列,造成了万人空巷的轰动效应。
1920年代的这次文学小说改编电影的热潮,尽管其中不乏大量为了迎合电影市场而产生的粗制滥造的商业行为,许多文学小说都是为了满足观众口味而故意降低艺术品质,失去了文学小说该有的文化内涵。但是,作为中国文学改编电影的第一次尝试,文学还是给拓荒时期的中国电影提供了大量的素材,注入了新鲜的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