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萨博·玛格达的心理现实主义

2012-12-22 13:17  川北在线综合报道

   萨博·玛格达是匈牙利文学最高奖项科苏特奖获得者。匈牙利“闭塞的十年”(1949 –1958)对文坛有特殊的意义:二战后,苏联入侵匈牙利,苏维埃政府在匈牙利施行新的文化政策,人民逐渐失去言论自由。在这种情形下,许多作家纷纷封笔息声,不再发表新作品,一直到苏维埃政府撤出匈牙利。这10年间,萨博·玛格达虽然没有发表新作品,但却并未停止写作。1958年,处女作《壁画》问世,萨博凭此作获得了科苏特奖,并少有地同时获得了评论界和普通读者的一致好评。《壁画》的成功并非偶然,这与它问世的时间不无关联,1958年这个时间点赋予了小说特别的地位和价值。一年后,也就是1959年,文坛又在短暂的期待中迎来了萨博的第二部长篇小说《鹿》。如今,萨博·玛格达是最具海外影响力的当代匈牙利作家之一,她的作品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在全世界出版发行。

  上世纪40年代后,匈牙利文学主要分为三个流派,分别是“保守创新派”、探索实验小说可行性的“形式与内容并重派”;最后则是关注实验小说的第三代“西方派”,萨博即属此列。萨博·玛格达在继承了匈牙利小说传统现实主义的过程中,又开创了新现实主义(也称“心理现实主义”)。以往匈牙利的现实主义小说永远取材于贵族阶级,内容则是满篇的陈词滥调,但萨博在作品中表现出的现实主义传统与实验手法并重的态度,则向落后的匈牙利社会展现了现实主义描写的精华所在。

  萨博·玛格达的作品多取材于本人生活,她用手中的笔向世人展现了这个朦胧的世界中各个阴暗、隐蔽的角落,用局内人的视角和一颗虔诚的德布勒森(匈牙利新教城市,也是玛格达故乡)卡尔文教徒的灵魂,观察着小城镇中知识分子市民阶级的生活。《壁画》描述的是一名被精神病折磨了29年的妇人去世后的故事。她的辞世并没有给任何人造成震动,却在家里每个人的心中激起了多年来对生活的反思。教士的妻子埃迪特在疯人院中度过了生命中最后的时光后,全家人在她的葬礼上聚集起来,先是主人公阿努诗卡的出场,然后是愤世嫉俗、自私自利但也渴求幸福的孤儿阿尔巴德,再是参加葬礼的戴琪奶奶,接着是大女儿杨卡,她的孩子苏苏,40年来一直生活在这所房子中的老高蒂阿姨,现在的家长、“红色教士”昆·拉斯洛,最后是整个家族的精神领袖、象征着专制君主集权的老教士马特·伊斯特万。故事的时间跨度为一天,从早上教堂钟声响起至傍晚时分,共13个小时。这13个小时呈现了两代人的不同命运,葬礼前每个家庭成员都细细地思索体味了一番过去几十年的家族历程,在与内心的斗争中反思这个家庭的过去与现在。

[责任编辑:毛青青]
分享到:
资讯 区域 市州 读报 时尚 宠物 观点 科技 IT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