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苦难的民族历史与开放的现实主义(2)

2013-01-28 02:47  川北在线综合

  《山匪》的出现,无论是从其思想容量还是从其审美境界考量,都是很有特点,很值得称赞。但如果从方法论视野出发,在新潮小说创作出现困惑的今天,《山匪》在陕西文坛继《白鹿原》和《秦腔》之后所传递出的小说观念就很值得我们反思。

  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文学领域也面向西方多元开放,大力吸纳西方现代派文艺理论。西方现代派在思想观念上主要是反对传统(文艺复兴以来的),厌弃西方现代文明;在艺术方法上,否定传统文学——特别是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正是由于受西方现代派影响,加之生存样态和价值观念的变化,中国小说观念和审美特征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正如年轻作家高行健在《现代小说初探》里写道:

  小说不一定讲故事,虽然许多好的小说讲的是故事。但生活里并不都是故事。……

  小说不一定要有情节。

  小说不一定非去塑造人物性格不可。

  小说还可以免除惯常对人物和环境的描写,而代之以别的手法。

  小说依然是小说。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正统”作家依据现实主义原则创作的纯文学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地位,日趋边缘,取而代之的是一批自称是感染了“平民意识”的作家创作的“通俗小说”占取了舞台。在此情势下,一些作家更多转向文学自身,小说领域出现了“先锋小说”和“新写实小说”,这些小说主要表现为借鉴西方后现代主义,在内容上追求对现实社会政治问题的超越,在艺术上摆脱“写真实”的拘囿,以多种方式探问“本体意味”和“永恒意味”的生存命题。但较为有趣的是,1993年陈忠实先生创作的纯文学《白鹿原》,却征服了无数读者,赢得了普遍的认可和赞誉,有力的回止了纯文学日趋边缘的尴尬。

  《山匪》、《白鹿原》和《秦腔》三部小说在题材的选取上都是写过去的陕西农村,在传递出的小说观念极其审美特征的表现和艺术方法的使用上,它们三者有着大体一致的共同指向。

[责任编辑:毛青青]
分享到:
资讯 区域 市州 读报 宠物 观点 科技 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