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形而上与形而下:张贤亮小说创作的困境(4)

2013-01-28 02:57  川北在线综合

  张贤亮笔下的知识分子主人公几乎都属于自省式的人物,这使他的小说获得了超出同时期许多同类作品的心理深度。这些人物具有相当的自觉性,即对历史与个人、环境与自我都有较为冷静的思考和较为清醒的认识。但这些人物身上也带有难以克服的弱点,即自恋倾向。这种自恋非止本能意义上的,也是文化的。过于关注自己,以自我为中心,或过分夸大自己,或过分贬低自己,总之不能真正把握自己。这种自恋倾向在他早期的小说中是情有可原的。因为建国以来历次政治运动造成的心理伤痛,使人们在新时期好长时间普遍地陷入一种自惋自怜的状况。《灵与肉》中的“弃儿”心态既可以说是许灵均的、也是作家自己的。这种被遗弃的感觉,有社会历史的原因,因为许灵均以及章永璘所属的阶级——资产阶级业已消亡,而新中国又似乎不接纳他们,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对待他们的是没完没了的“改造”。他们被贬谪到生活底层,经受皮肉之苦,还被剥夺了思考和说话的权利。此外,许灵均们的自省、自觉、自强、自立以及自负、自命清高,又与中国古代文人的狂狷性格以及逐臣心理有关。“灵均”之名取自《离骚》,很自然让人联想到“忠而被谗,信而被谤”的历史宿命以及“虽九死而犹未悔”的屈子精神。如上文所述,《绿化树》和《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中的章永璘的“自恋情结”则更为明显。无论是对女性的关系还是与现实的关系,其极度的自卑和自尊、自私和无私、敏感和迂阔,都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自我的迷恋,其极端的发展就是自我的放纵、自我的迷失,就象《习惯死亡》和《青春期》的“我”。

[责任编辑:毛青青]
分享到:
资讯 区域 市州 读报 宠物 观点 科技 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