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乔叶:新书《认罪书》 的故事主体不是新闻事件(2)

2013-12-26 20:10  文学报

  乔叶:决定结构的只能是内容。因为小说中的多重叙述口吻,也因为小说里的多重故事情节以及多层次的时间段落,所以我衡量再三,决定采用交叉叙事结构。这是必然的选择。阅读难度是必须的,也是我想要的。我知道这个小说故事性很强,所以担心读者读得过于顺畅,只被故事的洪流裹挟而下。我希望这些难度的存在能够使得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时时稍作停顿,想一想,静一静,然后再继续阅读下去。

  记者:就阅读感觉而言,这种多线交叉的结构对读者的注意力也有很高的要求,事件、人物繁多,再加上类似独白的“碎片”和穿插着的“编者注”,难免会让读者有一些零碎、无从下手的感觉。身为作者,您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乔叶:“碎片”和“编者注”是我刻意设置的,“碎片”是金金在讲述往昔告一段落时回到当下的独白,呈现着与往昔相比她心态和心智的鲜明变化。“编者注”是象征最冷漠、最没有温度、最没有感情色彩的官方话语,用来与那些浓重的个人叙述形成对照关系。这两种形式确实看起来都是零碎,没有耐心的读者可以跳过去不读,只读故事本身。事件也并不算多,只是比较有历史纵深度。参与主体故事叙述的不到十个人,对于一个三十多万字的长篇小说而言,我觉得也不算繁多。如果有读者觉得这都算问题,那当然首先可能是我写得不好,笔力太浅。但话说回来,如果阅读的时候注意力不高,耐心不够,这样的读者也不是我心目中的理想读者———如果没有能力进行深阅读,那么无论读什么作品,阅读质量都很值得怀疑。

  “如果不反思和警惕,我们一步就可以回到从前”

  记者:在一个访谈中,您曾表示文学需要穿透新闻事件的表面,帮助读者看到人性深处的东西。在《认罪书》的创作过程中,这方面的尝试似乎没有过多深入,夹杂了大量对于社会当下问题乃至新闻事件的录入,甚至搬出对于专家反思“文革”的虚构式访谈,想请教一下这些要素对于作品本身的意义是什么?

  乔叶:如果我要以一个新闻事件为主体来写小说,那么我一定会努力让读者从新闻事件中去看到人性深处的东西,但《认罪书》 的故事主体不是新闻事件,而是金金、梁知、梅梅、梅好等系列人物的酷烈命运和罪责深究,这些才是小说的主干。一些社会当下问题和新闻事件的录入不过是主干之外的旁逸斜出,它们的作用是侧证主干,当然不能太费笔墨。第359页的访谈是整个小说最重要的那个核。作为小说的一部分,它当然是虚构的,但它所言说的东西又最真实不过了,我觉得。

  记者:在阅读作品时,前半部作品对于情感、伦理的笔墨渲染较多,而后半部作品随着“金金”对于过往的执着探索,对于多人物的回溯以一个个片段的形式展开,如果说是突出“罪”,就阅读来说,似乎有些刻意,并冲淡了故事性,打乱了原本的叙事节奏。不知您如何理解?

  乔叶:我跟朋友开玩笑说过,《认罪书》就是借壳上市。借的是婚外恋的壳,上的认罪的市。因为要借壳,所以前半部要写情感,写伦理,借过了壳,后半部就深入认罪。而所谓的“罪”,在作品中是处处都有的,只是需要智慧的读者跟随着金金去认知、认证、认定,就是这样。整个小说的故事性太强,能如此冲淡一些也好。我觉得自己做得最不好的地方就是太过刻意。有眼力毒辣的朋友一语中的:“你用力过度。”可要我用力不够我也做不到。

[责任编辑:毛青青]
分享到:
资讯 区域 市州 读报 宠物 观点 科技 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