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的生态环境正在被一群蛀虫啃噬着。“有偿删帖”交易虽然明令禁止,但顶风作案者仍不乏其人,有人因此落入法网。据新华社报道,百度4名员工涉嫌违规收费删帖,其中3人涉嫌触犯“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遭刑拘。
时下,“有偿删帖”这个新“361行”,呈方兴未艾之势。网上搜索“删帖”,出现近三千万条相关信息,大多是“专业删除负面信息”的网络公司。多数删帖公司都有独立网站,冠名为“网络危机公关”。
俗话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互联网虽是虚拟世界,但随着微博、社区、论坛的崛起,为好事或坏事的传播提供了 的便捷条件。在互联网上出现的一些批评帖子或报道,对某些企业或当事人来说,形成一个强烈的舆论场,其负面影响就不止是“传千里”了。人们发现网络上的名声与信誉同样需要捍卫。因此,对有些视批评报道为“灾祸”的政府部门、企业或个人而言,花钱消灾,解决“燃眉之急”,已成为“危机公关”的一个重要内容。出钱删帖虽是不得已而为之,但权衡得失,他们情愿拿出一笔钱来,把刺耳的声音抹掉。对负面信息的恐惧带来巨大的删帖市场需求,巨大的市场需求继而又拉动了网络删帖活动的繁衍。
“有偿删帖”是有偿新闻的变种。有偿新闻是花钱买新闻,“有偿删帖”则是花钱删新闻。两者异曲同工。时下,“有偿删帖”的价格水涨船高。以前删除一条新浪微博只要几百元,现涨到1500元左右,删除一篇新浪博客文章则索要2500元。新京报记者给一家删帖公司发去一则被三个网站论坛转载的“土地纠纷帖子”。对方称,相同帖子但网站不同,删帖收费不同。三家网站所需删帖费分别为2600元、1000元、1800元。删除门户网站的新闻稿件, 收费竟达8000元。甚至删帖时限也可根据价格的浮动而变化。“有偿删帖”交易也是一种暴利,它投入甚少,获利可观。
于是,那些通过正常途径无法删除的帖子或稿件,成了删帖公司“摇钱树”。大批网络公关公司靠“有偿删帖”牟利,它们与全国多数知名网站(论坛)工作人员、版主等相互勾结,在网上招揽生意,与有需要的地方政府部门、企业和个人进行灰色交易。网站“内鬼”删帖,年收入有数万至数十万的好处费。网站员工家属开删帖公司,删帖公司与网站人员勾结,已形成地下“有偿删帖”产业链条。
删除帖子的要求有正常和非法之分。删除失实或侵权的帖子和报道,是体现合法舆论导向、净化舆论环境的需要,它可以通过正常的途径达到目的,网站也没有任何理由要求收费,正规渠道的删稿是免费的。但是,有的删帖诉求方心理迫切,宁愿花费一定钱财缩短流程时间。而要求删除正确的批评稿件的做法,付费和收费删帖都是违法的。这种行为如不明令禁止,用钱可以左右舆情,改变网民对网络信息的真实判断,混淆视听,危害极大。因此,拆除这条“有偿删帖”黑色利益链,已是迫在眉睫的事。
如何处置“有偿删帖”交易,是互联网管理遇到的一个新问题。政府和互联网的监管部门应及时研究、及时规范。立法部门应制定“有偿删帖”查处机制,将“有偿删帖”纳入谋取不正当利益和非法交易的范畴,以受贿罪惩处相关人员,用法律手段阻断“有偿删帖”交易的蔓延。相关部门应继续加强打击力度,让“有偿删帖”等得到处罚成为常态。
对于广大网民来说,在发微博或博客文章时,则要非常谨慎地使用自己的文字,不要利用这个阵地发表诋毁他人的言论,更禁止发布虚假新闻。有消息说,瑞士洛桑联邦工学院研究人员现已发明一种新的数学算法,能够找出网络谣言的发起人。这对于从源头上杜绝网络谣言、净化“有偿删帖”的生存环境,无疑是一个动人的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