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华西都市报:行政审批再“瘦身”,激活市场活力

2012-08-24 06:53  华西都市报

    8月22日,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决定,在以往工作基础上,再取消和调整314项部门行政审批项目,重点对投资领域、社会事业和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特别是涉及实体经济、小微企业发展、民间投资等方面的审批项目进行了清理。至此,国务院十年来分六批共取消和调整2497项行政审批项目,占原有总数的69.3%。会议还批准广东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方面先行先试。
  行政审批“再瘦身”,自2001年相关改革启动以来,类似举动已轮番出现,且力度持续强化。随着市场充分发育,随着社会加速捏合,行政规束力适时、适当退出,可谓大势所趋。而在新一轮部署中,核心衡量理念就是,“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能够自主决定的,市场竞争机制能够有效调节的,行业组织或者中介机构能够自律管理的,政府都要退出”,这一态度,可谓彻底且坚决。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错综复杂的“审批”,日益成为效率的阻碍。追根溯源,“行政审批制”所隐含的逻辑无非有二:其一,官方机构全知全能,能做出超越公众智识的决策;其二,民间的、商业的势力需要警惕,乃至非事前审查、筛选而难以心安。倘若将视角回拉,在历史的某个节点,人力、实物、机会等,多数集中于官方层面,彼时各式各样的行政审批,至少存在一定合理性:既然政府主导着资源分配,接受行政审批也就显得天经地义。
  可以说,“行政审批制”曾是个有针对性的设计。当市场理性尚未健全,当民间智识发育不彰,加之资源因稀缺而不得不集中使用,“行政审批”似乎是避免浪费、违规、低效的最直接手段。
  然而时间流变,当市场经济在中国发展数十年之后,种种适用过去语境的“审批项目”,已明显滞后。不仅疲态尽显,且本身已成为效率桎梏,非清理而无法迎合现实需要。
  民智、市场一同演进,民间社会自我组织、自我决断、自我治理的能力,伴随商业领域“经济人”思维和优胜劣汰规则的确立,一套区别于传统的“秩序格局”事实上确立。与“无形之手”、民间自治等“替代品”相比,前置式的行政审批,因其规模之大、代价之高,已失去了继续留存的正当性。
  在一个成熟的市场和社会内,庞杂的行政审批项目,只会令公众、企业等感受到深深的“不信任”,与备受掣肘的“不自在”。
  “再取消和调整314项部门行政审批项目”,无疑是对数年来“政府职能转型”的忠实继承。也唯有超越“审批”的路径依赖,安置好依附于“审批”的利益人群,此一浪潮才可继续深化。
  其实,发力于此的“深化”何尝不是一种必须:在一个物质充盈、市场崛起、民智周全的时代,仍旧抱守着“收缩保守”、“掌控一切”的心态,总归不太合适,也影响了办事效率。只有放权,给予市场更多自由空间,才能避免行政审批带来的程序掣肘,进而激活市场活力,推动市场发育更趋成熟,构筑起一个更健康的市场生态。
  (相关报道见8月23日《新京报》)


[责任编辑:毛青青]
分享到:
资讯 区域 市州 读报 时尚 宠物 观点 科技 IT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