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蜀中一剑:走出“衙门”,干部才能走进群众心里

2013-10-22 11:49  自媒体
    仲勋同志提过一个朴实的口号,叫做“把屁股端端正正地坐在老百姓这一面”;他说,“我们万万不能站在老百姓头上,如果我们的干部叫人家一看,是个‘官’,是个‘老爷’,那就很糟糕”;他号召党的干部走出“衙门”,深入乡村,把党的工作同团结老百姓、教育老百姓结合起来;只有通过人民,我们的任务才会解决得最快、最正确;革命中的“新的创造,要在老百姓中找寻”。(10月22日《光明日报》)

    什么才是群众路线?群众路线不是在办公室拍脑袋定规划,是要高温下走出空调房,高峰期放弃公务车,身体力行去感受群众日常生产生活,体会群众日常艰辛,制定能解决好眉燃之急的长久政策。

    领导干部走出办公室,到基层去,到群众需要的地方去,到方便群众办事的场所设点,就能够更好的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服务地区发展。领导干部走出办公室,到基层去服务群众,就能够在办公中发现基层存在的问题,并为解决这个问题出谋划策。

    把群众当亲人,走近基层解难题。解民难、办民事是下基层、抓基层的最终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试金石”,基层干部要把群众当亲人,将群众的冷暖疾苦挂在心口上,解决在行动上,从解决吃水难、行路难、住房难、看病难、子女上学难、发展资金难等关系基层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入手,尽心竭力地为基层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真正让群众得到看的见、摸得着得实惠。想问题、办事情多站在群众的角度,多想想群众是如何想的、怎么看的,所开展的工作会不会增加基层负担,群众欢迎不欢迎、乐意不乐意,能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这样,我们就能真正赢得民心,得到群众的拥护支持,开展工作就能一呼百应,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就会不断得到加强。

    俗话说:“为官勤为先”、“官勤民少忧”,自古到今,大凡有作为的官员无不“勤”字当头。践行“执政为民”的宗旨,要求领导干部应该视“腿功”为基本功,把下基层作为“必修课”,坚持勤“练腿”、多“跑腿”,常下基层、多听民生、多办实事。领导干部要做到“脚勤”,首先,必须走出办公室,要多往基层一线跑,到人民群众中,直接了解疾苦,倾听呼声,掌握第一手资料;其次,要多“到最困难的地方去”转,为民排忧解难,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第三,要多“到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转,了解情况,化解矛盾,指导工作,切实解决实际问题。
[责任编辑:毛青青]
分享到:
资讯 区域 市州 读报 宠物 观点 科技 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