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日公布的《 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要求“改革院士遴选和管理体制,优化学科布局,提高中青年人才比例,实行院士退休和退出制度。”记者从有关人士方面了解,这可能意味着今后将实施强制性的院士退休制度,具体制度还需两院讨论后推出。(11月16日 《新京报》)
之前国家一直说“完善”院士制度,都是“听得楼梯声,未见下楼人”。而这次在《决定》中跨过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直接进入触动院士“灵魂”的阶段——“院士退休制度今后将强制执行 或在70岁以上退休”!如此坚决的语气,已经表明顶层设计者对于科技行业内改革的重大决心。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任何一个行业内的人才流动,都需要新陈代谢来进行推动。而在我国两院院士的领域里,准进不准出成了相当现实的语境。但凡院士到了80岁便会有“资深院士”进阶称号随之而来。这种量身定制的称谓让人五味杂陈。一方面继续保持着人们对于 科技工作者的敬畏;而另一方面,似乎也仅仅是在敬畏的层面而已,在这个岁数还要让老院士们“发光发热”,是科技后继无人,还是我们要求太高?
当然这里面的原因并非我们普通人的想当然。院士评选并非和工程师等普通职称那样亲民,而是需要极高的门槛。我国院士的平均年龄依然超过60岁,这还是在国家一再强调增加年轻院士的背景下的数据,这里面的遴选程度可见一斑。两年增选一次的院士流程,关注程度早已经超出业界范畴。如果有了“新人”,那所在省的报纸必定是给足版面,做足宣传。喧嚣繁华的背后,除了对科技知识的崇敬之外,恐怕还带点难以明说的鲜衣怒马吧。
享受着超国民待遇的院士头衔,也让竞争或者增选过程中,传出这样那样的不和谐音调。方舟子曾在微博报道的“院士举报院士”, 原铁道部运输局局长张曙光的“花钱评院士”,再加上早些年引起极大争议的“烟草院士”,众声喧哗并非空穴来风。在当下科技成果和市场接轨能力还有待商榷的情况下,在某些权力谄媚的渴望进入院士圈中时,人们自然要拿起手中放大镜,用质疑的态度来看待这些执牛耳者。“是不是到了吹新风的时候了?”
不谈完善谈改革,《决定》必然是窥见了院士体制内某些陈腐的弊病,所以才会出台相应的条条框框。这个决定现在看来还只是个雏形,但未来的可行性还是让人期待的。实行院士退休和退出制度,,有利于缓解这其中的功名焦虑,同时更是一种自然界所应该秉承的新陈代谢。总的来说,这是科技界的一种利好。(谢伟锋)
[责任编辑:毛青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