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马珏:谨防“作秀式”走基层影响干群关系

2014-03-04 20:11  川北在线
    浙江省省委夏宝龙书记在建德市寿昌镇调研时,充分肯定该镇“走村不漏户、户户见干部”的做法,要求在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总结推广。(3月3日 浙江在线)
近段时间来,各地在改进干部作风、深入了解社情民意方面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活动,出台了不少有利措施,对密切干群关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部分干部在“走基层”深入联系群众、吸收尊重民意方面,多是“作秀式”亲民,导致走基层成“运动”、调研被“安排”,做决策表面是为了群众实质为了“官帽子”,印发群众怨言,更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和凝聚力,需要引起警惕。

    下乡运动化,声势浩大效果欠佳。近期,宁河县启动以“驻百村、进万家”为主要内容的“干部下基层、工作上水平”主题实践活动。全体县领导和委办局主要领导背着行李入住村民家里,嘘寒问暖,倾情交流。这本是新时期干部联系群众的一次探索,却在网络上引起了广发的质疑:有人担心增加百姓负担,有人担心影响原单位正常运转,更有人质疑下基层是一场“政治秀”。

    该事件印发热议的北湖,折射出近年来部分地区干部下基层“重形式、轻内容”,没有切实解决基层实际困难,因此给百姓留下干部下基层“一阵风”“运动式”的直观感受。笔者认为,干部下基层应该制度化,但也要警惕“运动式”倾向。可建立干部下基层反响考核机制,不规定干部下基层具体时间,而通过“背靠背”式的第三方调查,考核每个部门、每名干部每年协调解决或直接解决基层多少个突出的矛盾和问题。

    调研“被”安排 ,“下基层”成“吓基层”。下基层是干部了解社情民意的重要抓手。然而,目前部分干部下基层存在“安排性调研”现象,找干部、拿材料、听汇报,导致基层真实情况“失真”,甚至部分地区还出现为应付领导视察,连续“彩排”“找干部当群众”等荒唐事,是“下基层”成“吓基层”。

    在现行的干部考核体制下,许多基层干部期望在领导下基层时多展示自己成绩,对自己有好的印象和评价,而不愿多谈地方困难和百姓疾苦,以免让领导认为自己能力不强。“平时工作再好,还不如关键时候的‘面子工程’重要”。“安排性调研”一定程度上成了“潜规则”,容易让基层百姓反感,建议多一些“微服私访”少一些“安排性调研”。另外,领导干部调研,还可利用信息化技术,发挥社会中介组织及独立调查机构的作用。
[责任编辑:毛青青]
分享到:
资讯 区域 市州 读报 宠物 观点 科技 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