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大高校的期末考试期间,四川文化传媒职业学院的思修老师创新了一道期末考试题,要求学生在老师的证件照下面选出自己的任课教师,并写出教师的名字,答对不得分,答错扣41分,被学生称作“送命题”。据老师解释,这道题旨在促进师生的交流,也检验学生的听课状况。但期末试题只占最终成绩的30%,最重要的还是要看平时成绩。(2018年1月16日,《澎湃新闻》)
就现如今的趋势来看,大学考题逐渐灵活多变,多方位的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拒绝死记硬背从而将知识点刻板化,应试教育的影子渐趋模糊。除此之外,更多的也是考察学生的学习态度,但无论何种考察,最终要求的都是一个质量,而质量的提升,不仅仅需要在考题上下功夫。
如一名同学所说:“我思修课从来都没有缺席,但也写不出任课老师的名字。”这看似荒诞,却也并非捏造。大学的教育方式中,老师和学生的交流匮乏,处于“不上课就找不到人”的状态,表象是学生记不住老师的名字,而根本却要归咎于这种完成任务式的教学模式,老师讲完了课就算完成了任务,学生点到没有缺席也算完成了任务,而真正的课堂氛围不是仅仅需要二者都在场就可以营造出来的。
学生去上课是本职,但对学生到课率的考察不应只局限于学生,比如一些老师上课从不点名,但堂堂课都座无虚席。课程的重要程度占一方面,但大部分都是因为老师的个人魅力吸引住了学生,或幽默,或富有哲理,学生在课堂上不再将学习视为自己的任务,而是真正的以学习为乐,明白自己的追求所在。
除了知识的传递,最重要的还是心态的引导,让学生在非上课时间也有兴趣钻研自己的所学,将自己的学习生涯变得充实起来。学透了,自然就不怕考了,考试题目和考试形式的创新可以视作对学生的一种启发,活跃他们的思维,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李佩
[责任编辑:青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