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冲淡”洋节氛围
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不断加深,早些年,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等一些洋节在国内备受热捧,特别是“圣诞节”,无论是商场、酒店、景区都会早早营造氛围,各种促销活动一个接一个,但与洋节的火爆形成对比的,是中国传统节日的淡化。但近年来,我们能明显感觉到洋节的氛围逐渐变淡,这种“冷遇”的背后,是越来越火热的中国文化。
节日是民族文化的瑰宝,每个民族都有其传承的节日,这是民族凝聚力的维系,是一个民族繁荣昌盛的基石,对民族节日的重视和参与,是民族认同感和自信心的外在表现。中国的传统节日,有着对二十四节气的崇拜,更有着对祖先和历史的敬畏。在每一个传统节日到来之时,我们都应该去探寻和还原节日的完整面貌,这既有助于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延续和发展,也能够让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文化的意义,从而唤起共同的民族情感和历史记忆。过好中国传统节日,守护我们的民族传统,保持我们的文化基因,认同并支持中华民族复兴大业,这是每一个中华儿女对民族、对传统、对文化的尊重。
中国传统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这些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近年来,国家层面提出“文化自信”的口号,一些曾经被冷落的传统节日开始受到追捧,越来越多人更注重中国味儿、中国节、中国风,加之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民族传统节日被定为国家法定假日,使得传统文化越发受欢迎。新时代的中国人承载着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推动文化自信深入人心,让人们从骨子里认同自己的祖国和民族,才能更好地展示中华文化魅力,让中华民族始终屹立世界民族之林。
值得注意的是,人类文化史表明,一个封闭的文化系统,必然走向衰落以至灭亡,只有实行开放,不断碰撞和交流,文化才能有强大的生命力,从而长盛不衰。我国发生的巨大变化,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坚持改革开放,洋节在中国的流行正是我国“开放发展”理念的展现。我们既要重拾民族文化自信,也应对外来文化“去粗取精”,中国是大国,要拿出兼容并包的态度,显示大国的风范,不用刻意的否定洋节,中国传统节日要过,洋节也可以过,多接触多元的文化,才能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
传统文化的流行,“冲淡”了人们对洋节的热情,这恰恰让人感觉到国人日渐树立起的文化自信。在这种自信的底气下,我们既要继承传统文化的精髓,保持文化的民族性,也要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点,增强文化的时代性。既不简单拿来,也不盲目排外,在不同文化的交流冲撞中,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传统节日方能展现出更强大的生机与活力。(刘厚廷)
[责任编辑:青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