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运在即,人口流动量将大幅度增加,目前公共交通工具上配备的急救医药箱仍是多年前制定的标准,难以满足目前疾病突发的现场救治需要。“红十字救护员”对于一些“救命技能”也是一知半解,列车这个“流动小社会”的医疗保障该如何保证?
在动车高铁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出行方便了、舒适了,只是有时人们过于“依赖”铁路,明知自己感冒了却忘带药、有既往病史也没有紧急救治药,更有到了生产期的孕妇也毅然登上列车。这份“依赖”也可以说是对铁路的信任,只是列车工作人员虽然经过培训,但毕竟不是专职医生,更不能随便开药,遇到紧急情况还是会手忙脚乱的。
列车上,列车长一般担任“红十字救护员”,他们都进行了急救知识的培训,应对旅客常见病的简单救护,“急救医药箱”里,虽然也配备了几样简单常用的医疗器械和最常见的一些外伤用药。但是,对于医疗器械的使用都很陌生,而且很多人不会心肺复苏、使用AED除颤仪等“救命技能”。
列车上的救治工作有时只能看“运气”。在列车运行中,遇到旅客突发疾病是常有的事,都会采取“广播找医生”的方法,呼吁车上从事医务工作的旅客挺身而出实施救治。医生一般要有行医资格证,还要有处方权。但是,假如遇到没有医生,或受医疗器械药品限制时,只能让列车紧急就近停靠,停靠站还得具备救治条件,这样很可能错过 治疗期。
针对春运可能出现的急救突发事件,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教授建议“更新目前交通工具以及公共场所急救用品的配置,将危急重症病人的救治关口前移,第一时间发现后的急救很关键。”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医护团队查阅国内外文献以及临床经验发现,心脏骤停、急性心肌梗死、心绞痛、癫痫、张力性气胸、气道梗阻等是院外急救最多的疾病。同时,这些疾病如果能即时处理,患者获益巨大。
急救药品种类要升级,急救技能培训需普及。
药品要符合人们出行时易发病例的需要,所罗列的仪器,都是简单易操作。经过简单培训后,不是医学专业人士也能会用。同时加强对列车工作人员的急救知识及技能的培训,率先掌握基本的急救技能,以及心肺复苏等急救技能,在第一时间就近处理,这是提升患者院外急救效果的关键,为后续更为专业的救治赢得时间。
春运期间,列车这个“流动小社会”的医疗保障,是春运安全的重要内容,铁路部门以人为本、精诚服务,小孩、老人和急病旅客患者都是“重点保护对象”,让旅客对铁路部门的信任变成安心。同时,旅途的平安,是铁路部门和旅客共同的心愿,平安出行、温馨春运。
(广铁集团长沙客运段,陈奇林)
[责任编辑:毛青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