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从岳池三代种椒引路人看花椒产业发展经(2)

2016-06-07 15:03 广安日报 A+ A-

  5月20日,小雨绵绵,椒果飘香。在岳池县长田乡黑山村长田香藤椒产业基地里,200余名来自云南、贵州、四川、重庆,三省一市的花椒种植大户、采购商齐聚于此,通过看现场、座谈,共谋花椒产业发展大计。

  小花椒,做成了大产业,不仅绿了山头,也富了百姓。然而,岳池县是如何把花椒种植变成一种产业的?

  近日,记者来到岳池县,深入采访该县三代种椒领路人,探寻他们的花椒产业发展经。

  种椒不易

  9年走出花椒产业路

  初夏时节,山坡上成片的花椒香味四溢,人们感受着从昔日荒山坡到如今绿满山的改变。而当地村民,更是在成片的花椒产业基地里尝到了“甜头”。

  5月初,在岳池县绿鸿源万亩藤椒产业基地打工的村民张光菊,领到了1700元的工资。以前的撂荒地,摇身一变,如今成了她挣钱的“法宝”。

  “租地可以收租金,在基地里打工,又有一部分收入。”张光菊说,不仅如此,如果以现金或土地的形式入股,年底还可以分红。

  绿鸿源万亩藤椒产业基地从2013年开建以来,每年投入的土地流转费就达150多万元,农民工工资360万元,季节性临时用工工资300余万元。而这些钱,均“流入”了附近村民的钱袋子里。

  花椒产业,让荒山变成了“生”钱的金山、银山,富了业主,也带富了当地村民。但花椒产业兴起之路,却并不容易。在这点上,岳池县林业局局长陈自力深有体会:“2002年,岳池县曾经大规模种植花椒,但由于缺乏技术和管理方法,那次种植的花椒几乎全军覆没。花椒种植业曾一度退出岳池县。”陈自力说,而岳池县再次迎来花椒产业“入驻”,已经是5年后。

  “2007年,50多岁的杨小兰回乡租地种花椒,才真正意义上开启了岳池县花椒产业发展之门。”陈自力说,杨小兰成为该县花椒产业发展的领路人。随后,第二批花椒种植大户袁丁及第三批种椒大户李晓相继“入驻”,让岳池花椒享誉广安甚至周边省市。

  9年的花椒产业发展之路,走来异常艰辛。起初因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管理模式,创业的困难一度让50多岁的杨小兰几次嚎啕大哭;种下的苗子遭遇连续干旱,花椒苗一批接一批死去,种植不规范花椒产量锐减,导致很长时间为之前的不规范种植“买单”也曾让袁丁遭遇发展瓶颈;万亩花椒地连续3年不断投入无任何收益,曾让李晓觉得动力不足……三代种椒引路人,在一次次失败中总结经验,改革创新,才一步步让花椒产业走向兴盛之路。

  三代种椒人

  “稳”“舍”“变”中求发展

  如今,三人经营的花椒产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杨小兰的大龙山花椒产业基地进入盛产期后,产鲜椒370余万斤,产值1800余万元;袁丁的长田香藤椒产业基地藤椒全部进入盛产期后,预计藤椒鲜果产量1500-2000吨,实现产值1500-2000万元,加工厂实现产值6000万元;李晓的绿鸿源万亩藤椒产业基地预计2016—2018年进入盛产期后,产值将超过8000万元。

  三人的花椒产业越做越精,越做越强。他们的秘诀是什么呢?陈自力总结出3个字:““稳”“舍”“变”。

  “杨小兰是普通的农妇,她能将花椒产业做到产值上千万,全靠一个‘稳’字。”陈自力说,遇到问题时,他看到杨小兰哭过,但从没看到杨小兰放弃。做好栽种的每个细节,管理一丝不苟,产出计算 ,提前打好销售战……对于花椒的整个栽种、管理过程,到产出、销售的每个环节,杨小兰都把控到位,成就了她如今的产业。

  “但袁丁不一样。”陈自力说,袁丁以前是老师,他的想法和思路比较独特,在产业发展方面,袁丁是最不怕花钱的一个。

[责任编辑:毛青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