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把扶贫的心“驻”进农家——记广安区石笋镇伏龙村“第一书记”陆国东

2016-04-28 10:55 广安日报 A+ A-

  4月25日,广安区石笋镇伏龙村“第一书记”陆国东起了个大早,他整理完手头的工作后,漫步在田间的小道上,看着一条条通村达户的便民路,望着一座座新盖的房屋,欣慰地笑了。

  去年7月,广安区住建局选派陆国东到伏龙村担任“第一书记”。9个多月里,陆国东吃住在村里,只有周末才会回家一趟。

  提起陆国东的名字,在伏龙村无人不知、无人不夸。正是这位被村民交口称赞的好书记,让伏龙村贫困发生率由17.3%下降到12.6%,全村已有62人成功脱贫。

  心系群众 走村入户真帮扶

  作为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确定的建档立卡贫困村,伏龙村目前有1340名村民,耕地只有1100亩左右,人多地少、交通不便是制约伏龙村发展的最大瓶颈。

  如何带领村民“摘穷帽”?陆国东来到该村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走村入户,挨家挨户摸底调查,对困难户给予劳力、资金上的扶持,点燃村民脱贫致富的热情。

  今年80岁的贫困户李恕云,丧失劳动力,住在破烂的木质结构房屋里。陆国东了解情况后,帮助李恕云积极申请危房改造事宜,争取危房改造资金。农忙时节,陆国东还组织村上的党员干部,为李恕云抢收玉米、稻谷等作物。

  “如果没有陆书记,我就住不进敬老院,真的要感谢他。”今年50岁的村民刘茂平,三级残疾,丧失劳动力,无配偶。申请五保户、住进敬老院,一直是刘茂平最大的心愿,但由于没有县级以上医院的残疾鉴定证明,他的心愿一直无法实现。走访得知情况后,陆国东来到广安区民政局,为刘茂平担保,证明其符合条件。今年4月,刘茂平终于如愿住进了石笋镇敬老院。

  为增加村民收入,陆国东和党员干部积极鼓励村民种植绿色无公害蔬菜,邀请农技推广工作者来村里讲解蔬菜栽培技术,提高村民科学种菜的技能。11组村民张兴银是该村的种植大户,种植了4.5亩蔬菜,一年纯收入有五六万元。科学种植,正是他家蔬菜远销各地的制胜法宝。去年,张兴银新盖了一座近300平方米的三层小洋楼,不仅看上了大彩电,用上了冰箱洗衣机,还安装了宽带,日子越过越红火。“感谢陆书记,帮我跑了不少腿。”在致富道路上,张兴银已走在该村的前列。

  对症下药 村民共修“致富路”

  “要想富,先修路。”陆国东深谙此道。伏龙村地处偏远,要想脱贫致富,唯有打通发展的“动脉”,解决群众“出行难”问题。

  今年初,在外打工的蒋兴桥回到老家,眼前的景象让他欣喜不已:一条宽阔平坦的柏油马路直通家门口。他说,以前,这条路坑坑洼洼,一下雨就泥泞不堪,必须穿雨靴,没想到现在修得这么好。

  感同身受的还有该村5组干部雷泽林。他告诉记者,以前,车辆进不来,东西只有靠人力运出去。“现在好了,路修到了家门口,不仅方便出行,我还可以实现自己的创业梦。”雷泽林说,他打算依托临近渠江的位置优势,把公路修到江边,办一个农家乐,带动乡亲共同致富。

  1组村民蔡世林也有着相同的打算。蔡世林以前住着毛坯房,后来在陆国东的帮助下,开始尝试家禽养殖,并经营起面条加工作坊,年收入增加到上万元。“现在路修好了,销路打开了,我也想在家门口办一个农家乐。”蔡世林笑着说。

  这些变化都离不开陆国东的努力。他上任后,便不厌其烦地跑部门,争取到项目资金45.8万元。如今的伏龙村,已新修便民路1.6公里,还有4公里便民路即将开工。

  “等国家的扶贫资金拨下来,我们还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对于未来的工作,陆国东思路清晰:新建场镇至伏龙村主线公路6公里,路面加宽至6米;新建村组联网公路10公里;整治山平塘2口,新建1口……“只要村民需要我,这‘第一书记’我就会一直当下去。脱贫致富不仅是乡亲们的愿望,也是我的愿望。”陆国东如是说道。

 

 

[责任编辑:毛青青]
分享到:
资讯 区域 市州 读报 互联网 交通 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