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晚上10点左右,物流大货车会准时停在四川华金润集团,将一批批电子产品运往深圳。不久,这些来自四川华蓥本土生产的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就将出现在东南亚、南美、中东等海外市场。
2014年6月,第一部“华蓥造”手机面世。一年后,“华蓥造”电子产品畅销全球20余个国家和地区, 出口2.75亿美元,占广安市 出口总额的70%以上。
一部小小的手机,成为华蓥打开世界经济之门的钥匙。
而数年前,这个位于四川盆地东部的小山城,还是一个以煤炭和水泥为支柱产业的资源型城市。7年时间,昔日的“川东煤都”已华丽转身,变成名满全川的“电子城”。
勇闯转型之路
不甘认命,不愿落后,拼命转型
每一次送走前来华蓥工业新城参观考察的各地客人,听到他们离开时的赞叹,华蓥市委书记肖伟华总会感慨万千:数年的苦干实干,终于迈出了转型路上的关键一步。
华蓥,是一座因军工而兴的老工业城市。境内曾有享誉全国的明光、红光、金光、兴光等八大军工企业。然而,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八大军工企业相继搬迁,华蓥第一次陷入了发展“迷惘”。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随后,勤劳的华蓥人依托丰富的资源,迅速发展了以“一黑一白”(煤炭和水泥)为支柱产业的工业经济。鼎盛时期,华蓥境内的煤矿、水泥等资源型企业近200家,从业人员超过3万人,年开采能力分别达到500万吨、700万吨,煤炭业产值达到该市工业总产值的70%以上。
“川东煤都”的美誉,从此闻名于世。
好景不长。经过多年的大规模开采,煤炭等资源逐渐衰竭,华蓥开始感受到“矿尽城衰”的阵痛,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经济发展也再次陷入低谷。
2009年,经国务院批准,华蓥市正式成为全国第二批、四川第一个资源型城市转型试点市。
“我们再也不能以牺牲环境资源和吃子孙饭为代价发展经济,这种模式已经无以为继。”肖伟华坦言,面对资源、环境、市场倒逼,还有必须向国家“交差”的巨大压力,华蓥不得不开始艰难的转型。
问题是,对于向什么地方转,怎样转型,所有人都是一片茫然。
转型,路在何方?
“一句话,我们不认命,不甘落后。没有路,那就拼命干、加快转,闯出一条转型之路。”压力没有让华蓥人退缩。华蓥市委市政府更加坚定转型决心,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传统产业,将机械制造、电子信息、新型材料三大产业作为接续替代产业,并规划了21平方公里的工业园区。
华蓥,进入了“疯狂”的转型工作模式。
当时分管工业的副市长李晓瑜回忆说,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和相关部门的负责人,除了处理日常工作,几乎将所有的时间都用在转型发展上,将招商引资列为各级各部门的“一把手工程”来抓,市主要领导每月用1/3的时间招商,成立工业、农业、旅游、城建、商贸物流5个产业招商组,组建了3个投促分局在广东、重庆等地驻点招商,招商区域从珠三角、长三角向环渤海湾拓展,从内陆地区向港澳台延伸。
“5+2”“白加黑”地拼命干,使华蓥的接续替代产业有了起色。但由于战略定位和转型经验不足等问题,当时规划的电子信息产业园仅有3平方公里(后来扩大到7平方公里),园区内有规模的电子信息企业仅有领创、国雅、嘉乐等几个生产电子配件的企业。
转型之路,依然艰难。
2013年下半年到2014年初,经过几年的摸索和实践,华蓥市准确把握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导向和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产业结构深度调整、生产型企业跨梯度内迁西移的大趋势,决定将电子信息产业作为主攻方向,集中一切力量和资源打造这一主导产业,推动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和能级不断跃升。
肖伟华介绍说,选择电子信息产业,有很多因素。最关键的是这个产业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就业充分、财税贡献大、环保压力小、用地集约节约,在四川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