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从内江走出的希腊文化使者——罗念生(2)

2014-03-04 07:23  华西都市报

  1922年,他考入旧制清华学校,由成都到了北京,专攻自然科学。数学成绩仍在班上名列前茅,同学有朱湘、柳无忌、孙大雨、陈麟瑞等等。1926年,罗九成炼铁生意破产,家中开始破落,难以支付他每年近200元的学习费用。罗念生只得改学文学,以习作和译稿挣得稿费维持生活和学业。

  清苦的校园生活,对时弊的憎恶,促使一批喜爱文学的学生经常聚在一起,讨论新诗和新文学。“五四”运动之后,清华出现了两批新文学家,一批是闻一多、孙大雨、梁实秋、等;一批为朱湘、罗念生、陈麟瑞等人。他们经常在清华校刊及北京的报刊上发表作品。1927年,经挚友朱湘引荐,罗念生为北京《朝报》编辑文艺副刊,从此开始了他的新诗及散文的创作。

  据罗念生之子罗锦鳞介绍,林语堂曾称赞罗念生的文字“清秀”,朱湘认为他的散文“风格清丽,有一奇气”。在这一阶段,他与同窗卢木野合译了英国作家哈代的短篇小说,又与陈麟瑞合作翻译了德国作家施托姆的著作,经常刊登在天津的《国闻周报》上,从此开始了他的翻译生涯。

    求学地 美国

    公费留洋 正式接触希腊文化

  1929年,罗念生经过考试公费赴美留学。赴美前,曾回乡探亲。蒙亲友资助,同乡从南京接济,才得以制装登船赴美。对此乡情,罗念生在1989年6月,于病中所写的《乡思》一文中仍念念不忘,感激不尽。

[责任编辑:毛青青]
分享到:
资讯 区域 市州 读报 宠物 观点 科技 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