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笔者获悉在京沪高铁在修建过程中,为避让明皇陵,多花了2.3亿元,多建了近6公里的桥梁,多挖了285米隧道。这组数据是由京沪高铁徐州至上海段总设计师、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简称铁四院)王玉泽总工程师,日前在华中科技大学ICOMOS-Wuhan“工程·文化·景观”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公开披露的。(据:《京华时报》)
这篇报道让“如何在社会发展中保存文化记忆”的话题再次受到关注。一面是不断加快的城市发展步伐,一面是无法再生的文化遗产,如何在两者之间求得平衡?
之前我们经常听说,一些建设单位不配合文物部门进行文物勘探与发掘,或者发现文物不报告,造成许多有价值的古遗址和古墓葬被毁,甚至发生了建设单位公然推毁考古发掘现场的恶性事件,流失或损害了不少珍贵文物。如:在深汕高速公路的建设中,建设单位就把一处宋代遗物点、一处明代村落遗址和3处古墓葬彻底破坏。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和城市改造的不断加速,文物保护与城市建设的矛盾更加频繁地出现,并有不少文物在现实中遭到破坏,而在经济建设与文物保护的拉锯战中,虽然多数地方政府保护文物的意识有所增强,站到了文物保护的一边,但仍有一些地方官员,只顾经济利益,向往形象工程,使得当地破坏文物的现象时有发生。文物保护却总是处于被“边缘化”的“弱势”位置,经常迫于多方压力,不得不为建设“让路”。
惋惜、痛心之余,突然看到京沪高铁在建工程不惜提高巨额工程造价也要为文物让道的报道,不禁让人心头一暖。这次让步其最大的意义也就在于彰显了工程建设让位于文物保护的文明意识,给今后的文物保护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案例,可以说是社会文明发展的进步体现。中国高铁建设一直都是备受世界关注的重大工程,可在皇陵保护问题面前,高铁建设施工方缺毅然决然地选择为文物保护让路,意味着文物保护意识和社会文明意识也逐渐在部分城市建设者心中从萌芽向成长发展。
笔者也希望,此次高铁“让路”举动可以成为一次契机,让文物保护意识在越来越多的建设者和城市发展设计者包括当政者心中根植。对社会公众来说,我们不仅要发展,更要文明发展。(秦砖)
[责任编辑:毛青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