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校园凌霸的背后是学生的从众心理

2016-06-20 12:18  川北在线原创(guangyuanol.cn)
  校园凌霸的背后是学生的从众心理
 
  蒋丽群
 
  鲍嘉是上海房地产专修学院预科班的学生。5月11日晚上,她在宿舍里遭到5名女生近4个小时的殴打和折磨:化丑妆、扇耳光、烟灰烫、罚跪地、泼冷水、拍视频,还被“拿”走了零花钱。同宿舍的舍非但没有制止,还参与殴打鲍嘉。谈到动机,其舍友称自己看见鲍嘉挨打时不哭不喊,于是也上去打了几下。(6月20日《新闻晨报》)
 
  “霸凌”一词据台湾人说起源于大陆,是音译英文“bully”一词,指恃强欺弱者、恶霸,中文音译同时也兼具了意义。霸凌是一种有意图的攻击性行为,通常会发生在力量不对称的学生间,指人与人之间权力不平等的欺凌与压迫。在中国学校,霸凌已经成为教育的严重问题,霸凌事件屡见不鲜,比如近期发生的15岁少年在网吧被6名同学殴打4小时致死”、“高三女生被下春药”......不仅仅在中国,在国际上,学校霸凌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日本文部科学省27日公布学校“问题行动调查”结果显示,2014学年,日本校园霸凌认知件数约18万件,小学部分逾12万件,创历史新高。
 
  随着校园霸凌事件的频频曝光,各界人士纷纷发出制定相关法律的请愿,然而笔者认为,除了无法可依,校园霸凌事件究其根本原因是学生的从众心理。
 
  在此次霸凌事件中,不仅同舍友没有帮助鲍嘉,住在对对面宿舍的男生们更是在旁起哄。显而易见,鲍嘉被霸凌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班上的同学一定略有耳闻。然而,同学们不是火上浇油就是置之不理。试想一下,如果事情发展势态严重之前,有一个同学站在鲍嘉这一边,霸凌就不会这么严重,更不会变成“卖座”的一场“动作戏”。
 
  其实,不管在中国还是在日本,信奉中庸之道的国民都有严重的从众心理。这样的从众心理使有正义感的学生沉默、冷漠。学生会觉得与顺从主流才是被主流接受的。所以,在霸凌事件安一个个同学在一旁起哄,施暴学生变本加厉。在中国社会,法不责众、法不择少已经成为国民的共识。而校园的施暴学生兼顾了这两大优势,施暴行为变本加厉也不足为奇。
 
  然而,在曾经校园霸凌严重的美国,自上世纪90年代发生率开始下降。对待凌霸事件,美国法律不但规定了法庭对其进行刑事处罚的责任,也规定了学校对学生行政处罚的权利。美国学校对校园霸凌行为采取零容忍政策,一旦学校发现霸凌事件,必须立刻行动,对严重行为可以直接开除。除了立法美国媒体对校园霸凌事件的报道都趋于正面,如美国一少年勇敢反击校园霸凌者、岁女孩挑战24小时障碍赛,抵制校园霸凌等等。这样的真正面报道转换了学生们的从众心理。换一句话说,这样的正面报道,使原来的不良风气,转换成了一种正气。这无疑促使施暴者心慌、旁观者勇敢。
 
  不为乌合,不从众。在霸凌面前,如果做不到勇敢地帮助首欺者,但是,他们需要你的不跟风,需要你的一点点善意。
[责任编辑:毛青青]
分享到:
资讯 区域 市州 读报 宠物 观点 科技 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