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正是大春生产好时节。
选种、挖土、施肥、种姜……4月6日,记者来到武胜县中心镇大通村5组,看到贫困户明红一家人正在其家附近的生姜基地里劳作。明红一边把种姜放进土里,一边盘算着,“这批姜种下去,到今年打谷子时就能获得收成,按照去年10块钱3斤的行情,1斤种姜产量20斤,今年预计收入可达6万元。”
“打赢脱贫攻坚战,最根本的力量来自贫困群众自身的努力。”大通村党支部书记李明达介绍说,明红一家人凭着吃苦耐劳的精神,不等不靠发展产业甩“穷帽”,如今,她家已成为村里贫困户自力更生脱贫奔小康的“标杆”。
明红家里有5口人,其年过六旬的父亲患有腰肌劳损,母亲患有高血压、脑血栓等病症,儿子正在上学,之前,一家人的收入来源主要靠明红和丈夫种地、打零工,家里经常入不敷出,是村里有名的贫困户。
“生活总不能得过且过。”明红意识到,如果不发展产业,一家人的生活只能过得紧巴巴的。在寻找脱贫致富的产业项目中,明红和丈夫看到生姜的市场前景好,当地的土质也适宜种植和培育生姜,丈夫也曾学过生姜种植技术,决定发展生姜产业。
巴中市的生姜品质特优,一直是商贩青睐的产品。去年12月,明红和丈夫到巴中买了一批姜种回家,找了几块撂荒地试种。正当一家人盼着第一批生姜丰收时,今年1月23日,突如其来的一场降雪让生姜大面积受损。尽管遇到挫折,明红一家人发展生姜产业摆脱贫困的决心没有动摇。
靠着勤劳致富的双手,目前,明红一家人不仅种植了3亩多地的生姜,还发展起羊、鸡等畜禽养殖。
“不能总是依靠政府扶持,还是要靠自力更生,才能真正摆脱贫困。”明红说,下一步,她家还将扩大规模,发展种植、养殖业。
“明红一家是通过自力更生、勤劳致富的典型。”大通村“第一书记”余静说,扶贫应先扶志,我们要鼓励贫困户自力更生,帮助他们早日摆脱贫困。
大通村有村民435户1274人,其中,贫困户85户276人。考虑到年老体弱多病的贫困群体,大通村探索出了“蔬菜基地+贫困户”的扶贫模式。如今,大通村越来越多的贫困户走进蔬菜基地打工,靠勤劳的双手脱贫致富。
【短评】
扶贫不能唱“独角戏”。政府扶持力度再大,如果贫困对象没有“弱鸟先飞”的勇气、奋发图强的精神、艰苦创业的主动性和进取心,再怎么扶也不长久。打赢脱贫攻坚战,最根本的力量来自贫困群众自身的努力。
扶贫先扶志,要想脱贫致富,贫困群众必须要树立自信心,不等不靠、增强自力更生意识,解开贫困枷锁,鼓足发展干劲,激发内生动力,发展支柱产业,逐步拓宽致富路。中心镇大通村村民明红等贫困户的脱贫故事,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相信在党员干部的帮扶下,加上贫困群众苦干实干,一定能从根本上摆脱贫困,走向富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