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锋区作为今年我省首批退出的贫困县(市、区)之一,凝聚全区之力拨穷根、摘贫帽,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和“四好”目标要求,建立“534”机制精准施策,确保今年18个贫困村、687户贫困户、2049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摘帽,顺利实现全面小康。
瞄准“五个一批”,帮扶贫困群众脱困境。一是瞄准就业和生产发展。突出“长短结合、种养结合、产销结合”的方针,建成现代农业基地2.1万亩,林下家禽、牲畜养殖5.6万只。依托产业园区,对有劳动能力贫困人口无偿提供培训指导,实现就近就业帮扶一批;举办园区大型人才招聘会1次、乡镇现场招聘会8次,达成用工协议3668人;帮助企业招工2042人,解决贫困群众就业371人。二是瞄准低保政策兜底。用好用活城乡低保、农村五保、特困帮扶、住房保障等政策,整合财政补助、民政救助、社会捐助建立帮扶专项资金,实施扶贫线和低保线“两线合一”,对无劳动力的贫困户按每月238元的标准保障。三是瞄准生态保护和易地搬迁。实施华蓥山石漠区、漏水区、旱山区生态修复,治理石漠化区8.6平方公里、水土流失10平方公里,关闭整治非煤矿山12户;采取购房、易地建房等补助方式,帮助生存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区域贫困群众移民搬迁469人。四是瞄准医疗救助。建立先治病后结算、一站式服务、台账式看病“三大平台”,构建新农合、大病保险、商业保险、大病救助、特殊人群医疗救助的“五位一体”救助体系,着力解决普通病种、慢病门诊、特殊疾病和治病负债等四类人群无钱看病、因病致贫返贫问题,确保一般贫困对象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达90%,社会兜底贫困对象住院费用支出零付费。五是瞄准灾后帮扶。出台洪涝、地质受灾贫困人口建房补助政策,加大生产生活救助扶持力度,确保受灾群众实现“五有”,现已帮助105名受灾群众重建房屋、恢复生产。
突出三个重点,打通奔康圆梦幸福路。一是突出产业支撑,为增收致富添新路。积极推广“企业+合作社+农户”的“3:3:4”利益联结机制,构建“一村(多村)一品”产业格局,全年培育新型经营主体50个以上。已建成花椒、枳壳、药材、畜禽等基地5个,培育龙头企业2户、家庭农场6个、专合组织10个。二是突出新村建设,为人居环境换新颜。整合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危旧房屋改造等资金,快速推进17个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实施危房改造369户、“三建四改”3000余户,采取建改租购等方式提供农村廉租房源231套,让人人住上“安全房”;全年升级改造县乡公路35公里、硬化通村公路85公里,让人人走上“便民路”;实施水库建设、山坪塘整治、农村安全饮水等水利工程建设,巩固提升全区所有贫困村近2万余人安全饮水建设成果,让人人喝上“放心水”。三是突出建强基层组织,为脱贫摘帽强堡垒。在全区范围内筛选业务能力强、基层经验丰富的领导干部,到18个计划脱贫村驻村指导村基层组织工作,帮助贫困村完善和实施脱贫计划,确保贫困村按期脱贫。
创新四项机制,跑出脱贫摘帽加速度。一是创新资金整合机制。成立涉农项目资金整合领导小组,凡一般性涉农项目和资金在100万元以下的项目由区级分管领导审批,100万元以上的由区政府主要领导审批,重大项目报涉农项目整合领导小组集体会审。整合涉农项目资金7308万元,安排区级财力2300万元,打捆投向18个计划脱贫村,按照1/3用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3用于脱贫增收产业项目,1/3用于人居环境改善项目原则安排,2014、2015年已脱贫村每村投入50万元,2016年脱贫村每村投入400万元以上,2017、2018年计划再向已脱贫村每村投入100万元,确保扶上马再送一程。二是创新项目实施机制。畅通脱贫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实行单位一把手亲自接件、立即会商、即时签批,确保项目前期工作快捷高效;灵活脱贫项目实施方式,凡符合条件的,均采取“一事一议”方式实施,并按应急工程程序推进,纪检监察部门全程跟踪监督。三是创新脱贫监管机制。健全项目规划、质量监管、竣工验收和工程管护等制度,完善镇、村、社三级质量控制监督管理体系,全面及时公开扶贫开发项目招标、资金拨付等情况,每个贫困村推选义务监督员,对精准脱贫项目实施、资金使用全程监督管理,确保到村资金精准到村、到户资金严格到户,坚决杜绝挤占、挪用扶贫项目资金现象的发生。四是创新督导考评机制。改进脱贫攻坚考核办法,实行单项考核,分类下达目标,严格考核问责,对未完成目标任务的单位,绩效考核降为最后一等;将领导干部脱贫攻坚工作开展情况、考核考评情况纳入干部换届考察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