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巴中市签署《巴中市城区供排水一体化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2012-08-29 11:41  巴中政府网

 “巴中市城区供排水一体化合作项目,重点进行巴城主城区与巴中经开区供排水一体化建设,本着‘互利互惠、合作共赢’原则,推动巴城供排水整体规划、整体建设、整体经营、整体管理……”日前,巴中市与成都某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签署了一份《巴中市城区供排水一体化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这是巴中运用市场化手段破解巴城供排水建设瓶颈、创新水务建设事业的又一个重大举措。
 

  今年以来,巴中抢抓中央“大兴水利强基础”和四川省“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的重大机遇,全力推进骨干水利工程、“小农水”建设及巴河治理、病险塘库整治等,着力构建大中小微配套的综合水利网络,在向“全域灌溉”进军的基础上,进一步打造“全域水务”。
 

  破除“水瓶颈”实施“全域水务”
 

  “虽经过四五年的努力,已让70%的村民喝上了安全放心的自来水,但工程性缺水和设施性缺水仍然是困扰我们的难题,与‘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巴中市水务局局长严敏坦言,巴中境内虽河流众多,但是全市人均拥有水资源量只有1611立方米,远低于全国、全省人均拥有水资源量,甚至低于国际公认警戒线人均1900立方米,属于水资源紧缺地区;另一方面,这里特殊的地理条件又使得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致使旱洪灾害频繁。
 

  “缺水矛盾突出,绝不是靠一时一地的几个工程建设能够解决,我们必须坚持全域性规划和建设,整体推进……”严敏说,为了破除制约发展的“水瓶颈”,巴中正着力兴水治水,构建大中小微配套的综合水利网络,大打“水利建设大会战”。
 

  在巴中市水务局办公室,记者看到了《巴中市全域水务发展规划》,足足76页。根据规划,巴中在“十二五”期间,将建成大中型水库工程9处,小型水源工程71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219座,小微水利工程12405处,新增有效灌面16.39万亩、改善灌面26.96万亩,建设各类供水工程3055处,解决全市102.95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
 

  目标宏大,效果可期。“这些规划项目实施完成后,能新增向城镇工业和生活供水6022万立方米,新增人畜净用水量2256万立方米,年供水效益可新增2亿元;同时,全市每年可增产粮食4.04万吨、增加产值6060万元。”巴中市水务局调研员孙光才告诉记者。
 

  骨干水利工程 完成投资8.5亿元
 

  8月4日,星期六,骄阳似火。二郎庙水库工地仍是一派繁忙景象。
 

  “目前,关键节点工程大坝全断面填筑至676米高程,已完成大坝六棱块护坡制作2万张;竖井边墙已完成砼浇筑652米高程;干渠一期工程已完成平台开挖15.6公里……”水库管理局负责人苟旭介绍。
 

  “夜以继日不停工、争分夺秒抢工期”、“一天当作两天用”、“24小时轮班作业”……在巴中,建设工地上到处可见这类标语。为工程建设“加快”、“提前”,从领导到一般干部、工人,从规划到建设的全过程,巴中人超常付出。
 

  据悉,今年上半年,巴中市在建骨干水利工程项目到位资金4.5亿元,完成投资8.5亿元,其中牛角坑水库完成枢纽工程和干渠一期工程,二郎庙水库、双桥水库分别完成总投资的70%、67%。在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上,该市新解决23.1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占全年计划人数的70%;巴城第二污水处理厂和兴文新区污水处理厂前期工作有序开展,城区在建截污干管工程完成投资1100万元;在巴河综合治理上,巴城一期堤防工程完成投资2.1亿元,达到总工程量的95%,工程防洪度汛条件基本具备;病险水库整治项目开工55座,完工10座,占年度计划的76%。同时,建成防汛减灾应急预警和会商指挥系统,防灾能力不断提升。
 

  创新建管机制 激发建设热情
 

  采访中,记者注意到,由“全域灌溉”向“全域水务”转型,巴中在水利建设中探索创新了不少建设管理的“金点子”。
 

  如安全饮水工程建设“金点子”——“三为主”“四模式”“五到村”。该市在工程建设中,坚持政府主导、群众主体、部门主管的“三为主”工作思路,采取“场镇管网延伸、股份融资联建、联片整体推进、单村全面销号”四种模式,实行“电子建档到村、项目公示到村、干群参与到村、技术服务到村、资金补助到村”的“五到村”工作方法。
 

  同时,为解决“有人建,没人管”的难题,则广泛推行协会制管理——对已经建成的饮水工程由受益户讨论决定组建供水协会,协会根据“补偿成本、合理收费、优质优价、公平负担”的原则确定供水价格,坚持每3天抽水检测一次,每月的水费、电费收支情况都要上墙公示,确保农民喝的是放心水,交的是明白钱。
 

  在“小农水”建设中,巴中探索出“先改后建、先建后补,自主申报、自主实施、自主监督、自主管护”的机制,坚持“不办群众不受益的事、不办群众不参与的事、不办群众没能力办的事,由村两委提议、代表审议、村民决议,让群众自主决策、自主实施、自主监管”的原则,采取“项目民报、方案民定、工程民建、建设民管、资金民审、先建后补”的办法。

  ……

  这些行之有效的建管机制,最大限度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记者在平昌县创举村采访时了解到:为整治位于山顶的一口塘库,24立方米河沙,12位村民从公路上背到工地,连续背了4天;另外还有6000匹砖、9吨水泥,全靠肩挑背驮……村民何克凤感叹,如果没有建设激情和热情,工程根本无法完成。(原载《四川日报》)

 

[责任编辑:毛青青]
分享到:
资讯 区域 市州 读报 时尚 宠物 观点 科技 IT知识